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公司新闻

校长王焰新院士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地大热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热能:亲爱的2022级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桂香浸园、秋意渐浓。在全校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同心欢庆建校70年之际,我们在此隆重集会,一起迎接4717名新“CUGERS”,见证新一代地大人圆梦大学再出发!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刚刚你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铿锵有力的步伐和富有创意的青春告白提交了大学第一堂爱国实践课的答卷,这张答卷背后是你们父母的辛勤养育、辅导员班主任的守候陪伴,是首次承担我校军训任务的空军预警学院的教官们同苦共甜的辛苦付出,更是你们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坚持。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送给他们!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两个月前,你们做出了理性而正确的选择:来地大,逐梦未来。这些天,你们从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见识英雄城市的效率与担当,在迎新中感受这所学校的周到与温暖,在开学第一课中领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内涵和要求,在化石林、四重门感叹沧海桑田与历史变迁,在宿舍卧谈会和班级见面会中体会虚拟网络到现实人际交往的不同,在拔河比赛和军训拉歌中享受团结协作的乐趣……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让你们深入了解、认真品读、细细品味这所拥有七十年历史的大学,追梦路上,我们将一起奔跑去领略地大之大、地大之真、地大之实、地大之新,用拼搏与奋斗让青春无悔、选择无悔!


你们选择的地大是一所底气十足的巍巍学府。这种底气,发轫于建校之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优秀学脉,植根于70年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来源于地大人的“四个始终”:我们始终保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我们始终保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本色,我们始终坚持特色、高水平发展的定位,我们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乘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东风,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卓越,努力破除资源短缺困境,办学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大师、大楼,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校训精神、南迁精神、攀登精神……这些构筑了我们与大家一起奋进新时代的坚实基础。


你们选择的地大是一所英才辈出的育人摇篮。建校以来,学校培养出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44位两院院士,以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院士、中石油总经理侯启军等为代表的业界精英,以2008年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和2022年冬奥会主场馆“冰丝带”双奥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大国工匠。平均每1000名地学类毕业生中产生1名院士,培养院士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提高办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构建并完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拔尖创新人才,十年间先后涌现出袁复栋、陈晨、王奉宇等3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我坚信,也充满期待,你们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这样的英雄少年。


你们选择的地大是一所朝气蓬勃的求学殿堂。地大历久弥新的朝气源于她不仅胸怀使命、怀揣梦想,更能锚定航向、接续奋斗。学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地与时代同行,按照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创新的要求开局“十四五”,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能源、生态、人居安全,围绕地球、人类健康,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开启新一轮“双一流”,加快推进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争取在建校100年时实现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大梦”。奋斗有我,实现梦想的征程,因为你们的加入更觉动力无限。在你们中间,吴传莹同学跟随爷爷和父亲的脚步,成为家里第三代地大人;3133人刚刚迈过18岁成年礼的门槛,最小的年仅15岁。正是这种传承、这种接力,为地大永葆青春活力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我相信,“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愿景,终将在你们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同学们,你们生逢盛世,站在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关口,这是时代给予你们最好的馈赠;而你们作为千禧一代,国家、社会、人民、家庭的期许同样重任在肩。盛世,既有机遇,更有挑战;责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出彩的人生要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为桨,唯有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勇于迎接挑战,方能实现梦想。作为师长、朋友,借此机会,我送四句话与大家分享,希望有助于你们更好开启大学之旅。


希望你们锤炼明辨的本领,修求真之志气,迎接选择困境和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争做信念坚定的“精神富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正加速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社会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学们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西方社会思潮等外界不良因素时刻冲击、不停袭扰,迫切需要你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前进方向正确,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因此,信仰什么、走什么路、跟谁走、为了谁的判断和选择,至关重要。老一辈地大人用坚定的信念、无悔的选择和切实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在“暮色苍茫”中保持笃定,在“乱云飞渡”中淡定从容,在“风雨侵袭”中傲然挺立。共和国第一批地质学家、我校南迁建校功勋池际尚院士,拒绝了国外大学的高薪待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之路。在日寇猖獗、国难当头之时,她主动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身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和其他抗日救亡活动。目睹了祖国的深重灾难和人民的贫困生活,她改学地质,学习寻找和开发矿产的知识,振兴贫穷的祖国。她说:“我选择了地质,便选择了献身祖国的地质事业,我不会后悔和后退。”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池先生殚精竭虑培育英才,身体力行克己奉公,坚守初心勇攀高峰,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带来了生机活力,为我校植入了红色基因,孕育了岩石学科的优秀血脉。科学报国是她的选择、干事创业是她的行动。一代代地大人就是像她一样,用知、信、行统一,生动诠释了与党同心、与国同进,与人民同行是我们生生不息、书写七秩荣光的制胜法宝。


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希望同学们以老一辈地大人为榜样,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常怀爱国之心、树立报国之志,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相连,把个人前途命运与民族复兴大业相系,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希望你们锤炼勤学的本领,立求精之目标,迎接惰性心态和学习碎片化的挑战,争做敏而好学的“求知达人”。同学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加速更迭的智能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18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为80—90年,19世纪缩减到30年,进入新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经缩短至2—3年。相较于高中阶段按部就班、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大学阶段的学习更为自主、灵活、多样。如何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往往决定了你们在专业学习上所能达到的成就和高度。如果仅仅满足通过“上网站”“玩微博”“看知乎”“刷抖音”“逛B站”等娱乐化的方式获取信息,也许能够碎片化地延展你们感知的边界,但却难以获得知识的深度,难以习得可迁移技能,更难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求学之道无他,以精深立足,唯勤能破万重关。这几年我们每一年都举办书香文化节并评选“借阅之星”“跑馆达人”,这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勤学乐学的青春榜样。你们的学长,2018年度大学生年度人物,2019年“勤学上进”类“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王奉宇,他是同学眼中的“石头迷”,痴迷地质、专注化石研究,本科期间跑遍西藏贵州等六省,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发现早三叠世(2.5亿年前)腕足动物新物种化石,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演化空白。正是这种对专业的精深探索,勤学力行的坚持,让他在本硕博连读的深造路上更加从容、更加游刃有余。我和诸多学生家长交流时,探讨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高考时成绩差不多,到了大学就逐渐拉开了差距?依我的经验和观察,答案就在于谁更好地利用了时间。


一勤天下无难事。同学们,最前沿科学的发现,总是来自青灯黄卷背后的千锤百炼;而最精深学问的求得,必然来自朝乾夕惕背后的久久为功。希望同学们在求学问道之路上,耐得住孤灯苦雨的寂寞、经得住熙熙攘攘的聒噪,珍惜青春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专注学业、精深知识,努力做时间的管理者,而不是当熬夜冠军、逃课精灵;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勤学好问、独立思考,做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做流连忘返峡谷的“王者”、沾桌就睡的“睡眠大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不竭动力。


希望你们锤炼创新的本领,养求新之志趣,迎接内卷和趋同化的挑战,争做领异标新的“创新能人”。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应届毕业生达到1076万。一届毕业生突破千万,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绝无仅有,但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未来数年,将是常态。与此同时,如何避免大学办学特色削弱甚至趋同、内卷,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并持续提升,成为中国高校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对同学们来说,要想在千万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创新创造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这也是你们成长成才的关键。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学校这几年坚持“四个面向”,追求学术卓越,发挥特色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瞄准深地深海深空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创新研究格局。


我们领回200毫克嫦娥五号首批月球样品,服务国家探月工程;我们参与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践行“向地球深部进军”重大战略使命;我们找油气、找关键金属矿产,助力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保护开发;我们发力清洁能源、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应急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们加强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布局未来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这些既是学校创新的努力,更是为你们创造成才机会。


创新能力是领跑者与追随者的分水岭,也是人才与庸才的试金石。希望同学们掌握创新方法,加强思辨能力、探索求证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假设,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小心实证,不断试验;要珍惜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平台,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为攀登高峰奠定基础。


希望你们锤炼笃实的本领,练求实之作风,迎接飘浮惯性和实践弱化的挑战,争做知行合一的“行动巨人”。当前,如何克服浮躁、自大、急功近利之习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同学们要时刻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学们在课堂、在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实践的检验,就容易陷入坐而论道的孤芳自赏,思想、理论、方法和知识鸿沟也无法充填、逾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当代大学生“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告诫有志青年“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勉励莘莘学子要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走在山河间,用脚步丈量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智慧献给人民,这是务实的地大。长期以来,学校将“知行合一”作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先后建设了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等四大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为同学们开展野外实践提供了绝佳场域。为把脉长江源头地质与生态情况,今年暑期,学校组织了以17名大学生为主的长江源科考实践团,深入长江源区开展系列科学考察。实践团前后历时15天,行程超过1万公里,以实际行动寻得“源头活水”,读懂了“国情”书,上好了“实践”课。


力行而后知之真。希望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之余,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熔炉”,主动走进基层一线“大课堂”,脚踏实地、挥洒汗水,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知行合一中练就过硬本领,更好担负起时代重任。


同学们,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愿你们倍加珍惜在地大度过的每一寸光阴,全力完成每一次奔跑,准时收获每一点成长,无惧风雨、在锤炼中奋进,不畏将来、在挑战中跨越,交出青春无悔的答卷!


再过7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73岁生日,再过44天,我们亲爱的母校将迎来70华诞。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母校再创辉煌!


最后,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喊出我们的青春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谢谢大家!